周琦也曾在发展联盟征战过 首秀11中6&三分7中3砍下15+4+3+2帽
这让人很难不去想起另一个名字:周琦。当年他在发展联盟首秀砍下15分、4篮板、3助攻、2盖帽,三分7投3中,打出了“空间型内线”的模板。但也正是这种风格,让他在NBA找不到稳定的位置。因为他太像一个“功能型射手”,而不是一个“内线支柱”。
杨瀚森的打法显然不是“投篮机器”那一挂。他更像是一个“篮球中枢”,用卡位、篮板和传导串联起球队。他的篮下存在感,不靠刷数据,而是靠合理地站在每一个关键的地方。不是闪耀的那种,但也往往是赢球的关键。
这场首秀虽然没有惊艳,但像是一枚静静落下的棋子——你还没看明白,他已经开始布局了。
他不是“小周琦”,而是“另一本说明书”
中国球员在海外打球,最怕的就是“标签”。姚明之后,每一个身高超过2米10的中国男孩都会被拿来和他比较;周琦之后,只要能投三分,就会被贴上“空间五号位”的标签。但杨瀚森这场首秀,最可贵的地方,是他没有去迎合这些标签。
他没有尝试三分球,没有刻意拉开空间,也没有在进攻端硬凿出几个高光镜头。他的打法安静、沉稳,甚至有点“老派”。但正是这种“老派”,在G联盟这个节奏快到失控的联赛里,反而像个稀缺资源。
他的篮板数据说明了他的基本功够扎实,尤其是5个前场篮板,说明他在高强度对抗下也能抢到“第二次进攻机会”。而那4次助攻,更是让人眼前一亮。不是简单的“分球”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策应”。他能看见空切,能传出反跑,甚至能用假动作骗掉防守人的重心,在高位制造机会。
这就不是一个“传统中锋”的思路了,而是一个球队中轴的打法。
和周琦比,杨瀚森更像是另一本说明书。他不是靠投篮解决问题的球员,而是靠阅读比赛。他不是靠天赋,而是靠“判断力”。他没有特别突出的一项技能,但每一项都在及格线以上,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“不会拖后腿的战术拼图”。
在G联盟这种环境下,这种球员其实更吃香。你不需要每场砍30分,但你得保证球队打你的时候不会崩盘。而杨瀚森首秀就做到了这一点。
这个年头,能打出“沉稳感”的年轻人,太少了。
中国内线的未来,不再靠“模板”生存
过去十年,中国篮球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在NBA立足的“接班人”。从易建联到周琦,从王哲林到沈梓捷,每一个人在国内都是顶级,但到了NBA,总是差了点什么。
他们或是身体吃亏,或是打法不够现代,或是节奏跟不上。而杨瀚森的出现,其实不在于“他比他们更强”,而在于他“长得不一样”。
他不是国内CBA主打“低位背身”和“高原对抗”的产物,他是一个从小就打现代篮球体系出来的球员。他的技术细节更像欧洲内线,讲究空间位置、传球角度和攻防转换的节奏感,不是“把球塞给我我来单干”那一套。
这背后,其实折射的是中国篮球青训体系的变化。杨瀚森不是“偶然冒出来的天赋怪”,而是一个“新模式”培养出来的球员。他的打法说明,中国篮球已经不再执着于“复制姚明”,而开始尝试“创造不同”。
这才是真正的希望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他的首秀才有意义。不是说他未来一定能打进NBA,而是他展现了另一个可能性:中国内线可以不靠模板、靠自己的球商和节奏,在海外找到生存空间。
他不是中国篮球的“答案”,但他可能是“问法的改变”。
不是刷分,而是上道了
杨瀚森的G联盟首战,不是用来刷存在感的。他没有打出爆炸数据,但打出了未来的方向。他不是来炫技的,是来适应、来学习、来融入的。
如果说周琦代表的是“天赋型中国中锋”的巅峰,那杨瀚森或许正在开启“实用型、系统型内线”这条路。
在这个所有人都想一夜爆红的时代,有人选择慢慢走,这反而更值得期待。
现在的问题是:中国篮球,准备好为这种“慢热型希望”多留一点耐心了吗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